中国礼品网(网址:www.+lipin+gov+.cn)成立于2012年,已稳定运营超过十年,为全国礼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是资深老牌礼品行业门户网站。联系QQ:1852281952
帮助礼品公司快速搭建礼品商城!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礼业资讯 > 正文
  • 民国政府过年严禁送礼

  • 中国礼品网 2014-01-28 01:35 责任编辑:虞俊
  •   导读:1931年,快要过年了,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下了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殊背节约之旨。”
  •   【中国礼品网讯】1931年,快要过年了,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下了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殊背节约之旨。”


      湖南《大公报》刊载了这道手谕,其中提到的“废历年节”,是指农历春节。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法令上不认可农历春节,合法的“过年”是阳历元旦。民国肇始,就已经确定这一理念。


      尽管如此,政府的一厢情愿仍然敌不过传统的力量,长沙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直到30年代,还没有来得及习惯这个“洋年”,依然计算着老历时光,盼望过年,延续一如既往的年俗。


      他们走亲戚拜年,鞠躬作揖,亲戚间互送礼品,肘子、肉、桂圆等,是常见的送礼佳品。


      官员们则有另一套过年送礼的规则,他们大抵是送支票等钱财物,十分高端,也易滋生腐败。因此,国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运动时,也不忘出台各类限制公务员大肆宴请、年节送礼的规定。正如废除旧历春节法令难挡民间的过年习俗一样,各类禁令虽然出台,也难阻官场陋规年节送礼的旧习。


      在这里,法令、制度与官场、民间旧习,它们犬牙交错而又泾渭分明,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拜年弯腰、作揖、磕头,拿上压岁钱端过甜酒桂圆汤


      1919年2月1日,正月初一。阴霾密布,寒风冷冽,长沙城里到处泥泞不堪。但出门拜年的长沙人却热情高涨,携老扶幼,全家出动,到亲朋家去拜年。即使踩得一脚泥泞也毫不在意。


      他们毫不在意的,还有民国初建时颁布的法令:禁过旧历年,提倡新历年,也就是元旦。人们延续着旧历年最重要的习俗:“拜年”和“送年礼”,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会,互相祝福,互道吉利话,互送年礼。


      长沙人拜年,到了主人家,要手敲头门,嘴里喊“恭喜”的吉利话,然后拱手站得笔直,等主人来迎。那时已经没有皇帝,跪拜已不时兴,拜年的人们大多直接以弯腰作揖行拜年礼(1919年2月7日湖南《大公报》)。“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出生于1920年的长沙老人袁实之小时候最期待的事,就是过年。一大早换上齐齐整整的新衣服,跟着家里大人四处去拜年,到了门口喊一声:“叔伯娭毑,给您老拜年来哒。”进了屋,给长辈们下跪磕个头,惹得娭毑们笑容满面,忙不迭地给压岁钱,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甜酒桂圆汤,里面好大一枚“蛋波波”(鸡蛋)。


      与传统的拜年方式不同,有一些人不打算惊动主人,“仅从门外投一名片,以代上项礼节”。一些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也算已上门拜过年了。


      流行于民国时期的投递名片算是一种新时尚。一张民国时期印红名片流传类似于现在的贺年卡。


      百姓送礼长沙百姓送肘子、冰糖,大户人家还有桃酥、交切等糕点


      走得近的亲朋,除了说些吉利话拜年之外,还会互送年礼。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盐城乡土地理》中这样解释,“亲朋以酒物相赠,谓送年礼”。


      1934年1月4日的一份报纸上,一篇名为《年礼有感》的文章很是感叹了一把“年礼”。“每到过年节的时候,不管阴阳历,凡是知好,必要彼此馈送些礼品,至少两色,多至四色,八色。看个人的交情与经济状况而定。”


      按照当时送礼的规矩,各个地方略有不同,但大抵都是有图个吉利和表达情感之意。在同一个城市住着的亲朋好友,大多彼此互送礼券,或馈食品。


      以吃食为主做年礼的长沙人,流行去老字号买年货。1921年出生的张志浩老人说,长沙人过年互赠的点心之类,都讲究要到名牌商店(即有名的店)去买。最有名的当属九如斋,当时有句谚语说,“三吉斋、三元斋、三三得九九如斋。”


      袁实之老人还记得,那时送的年礼,“吃的东西居多,有肘子、肉、鸡、桂圆、荔枝、冰糖、花生等,还有点心和水果。”


      张志浩老人说,大户人家送的年礼有蛋糕,桃酥、面白脆、交切、寸金等糕点,还有桂圆、荔枝、蜜枣冰糖。他们对选料极为精心。“比如桂圆,最小的叫枝圆,大一点的叫泡圆,最好最大的才能叫桂圆。”长沙人常去买年货的名店,有稻香村、王茂兴等。


      1926年2月19日长沙《大公报》说,“南货馆及各酱园门口,真是车水马龙,拥塞门前。八角亭的九如斋,不但买货不到,连他的门坎也踏不上。”可见长沙人买年货的热闹。


      但官员们可能较少凑这份热闹,1917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九,北洋政府高官吴敬修在北平(今北京)家中举办晚宴,好友张远伯当晚送来年礼四色,“蜜橘、苹果、元宵及酒两瓶”,吴敬修“随答蒓菜二瓶,罐果二瓶,包子一盘,黄糕一盘”,谓之“四色年礼”。


      可见官民双方,大都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政府废止旧历春节的法令,即便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率先垂范,大力推行新历法,但民间并不买账,庆贺年节依然如故。在推行新历法最严厉的1930年,当时的《国民日报》和长沙《大公报》上,均有关于旧历新年的记载,“但一般市民却是热热闹闹过新年。长沙乡间比城市热闹”,“没一家不是筹备香纸蜡烛,高贴那鲜红的大春联”。不得已,1934年年初,民国政府放弃强制让民众不过旧历新年,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多干涉”。


      官员送礼清朝陋规依然存在,年礼馈送不止


      与普通百姓不同,民国成立之后,官员们不仅要面对新旧历更迭带来的习俗冲突,他们还要面临每逢年节时,各种“送礼”禁令。这对清朝的官员而言,是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官吏服务令》,要求官员不得馈受财物。民国北洋政府高官李景铭认为,官员之间的年礼馈送意味着积重难改的官场陋规,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李景铭在民国二年(1913年)被选为政治会议议员,出任北京政府财政部赋税司司长。民国四年(1915年)旧历年前,崇文门监督何棪派属下马弁送了李景铭一份“特殊”节礼,里面只有一张5000元的支票。


      5000块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四年后鲁迅在北京八道湾11号买的一座三进的四合院才3675元,这被李景铭视为何棪试图贿赂自己,他把这事儿写进了当天的日记。


      为什么何棪在春节前送了这样一份“大礼”给他?李景铭自己分析,是因为他向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周自齐建言取消崇文门税关“三分加一”的陋规,何棪意欲请他放弃这一建议。


      崇文门税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税收关卡,每年征收的税额,居全国各大税关之首。其监督一职,一直被视为“人人垂涎的肥差”。而其征税沿袭清朝“三分加一”的陋规存在已久。


      并未见到直接史料说明李景铭为何有此建言。但在今人看来,李个人之所以有此表现,与其优异的政治资本有关,毕竟其才37岁,年富力强,又是财政部赋税司司长,仕途可谓一片大好。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一次会议上,周自齐直言不讳地告诉李景铭,崇文门陋规在前清时是内务府向上“进贡”的“脂粉费”,如今民国成立,应当归于政府,所以要他“不必过问”。


      事实上,李景铭并不是唯一一个收了何棪旧历年厚礼的财政部官员。次长张寿龄、部长周自齐分别收到支票5000元和10000元。


      报明袁世凯之后,这三笔钱被朋分之:—批作财政部“参司年终津贴”,李景铭和其他各司司长各得600金,其余科长以下根据政绩津贴不同,每司所获不超过3000元。财政部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这个关于年礼的故事,仅仅只是当时民国官场上前朝陋规难消的沧海一粟。民国初年,尽管没了“皇帝老儿”这座大山,积疴难消的前清陋规,依然在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民国当局政府。


      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一项农村调查发现,当时的江西寻乌县,县署钱粮艇征柜上仍然还有银水、过节礼等陋规,市价每小洋十二毛折大洋一元,粮柜上却要收十二毛半。经征主任没有薪水,专靠银水及其他陋规养他。过年礼不但要送知事,还要送给财政科长,知事送物,科长送钱(十到二十元)。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礼品网(http://www.lipingov.cn)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全全礼品-全国优质礼品定制提供商
礼品行业加盟
杭州礼品定制,杭州礼品公司,杭州特色礼品采购定制,您身边的礼品顾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帮助中心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全部资讯意见反馈品牌营销文章投稿中小学生学习网中小学生学习网手机版




礼品商城
热线:0571-86169693 广告合作QQ:547089636
旗下资源: 中国礼品网  中国礼品商城  采购礼品
 浙ICP备13000449号